色如其名,只可意会!
· 最是一年春好处 ·
清朝雍正年间的 淡黄釉瓶看着最适合 立春,主体颜色 “松花”正如李白的那句“轻如松花落金粉”。
这种 虚浮的轻盈感,就好像 宫墙角里的无名野花,带着冬季藏匿起的活力,在不经意间 一点点浸润世间万物。
比主体颜色淡一点的是 “黄白游”,“黄白”二字从来都是形容 金银的,这大概就是那种 若白轻黄的颜色,不过没有财物自带的市侩高调,反倒是 内敛逍遥的颜色。
或者是 犀角雕鸟形杯,主色为 “流黄”,这更接近我们生活中的 土黄色。积雪开始解冻,露出地面的颜色,厚重却不显笨拙,一种别样的生机。
日站君更喜欢颜色深一点的 “龙战”,这个颜色取自 《周易》中的“ 龙战于野,其色玄黄”, 二龙搏斗后,龙血浸染泥土,呈现出青黄之色。
咀嚼这个 颜色名称,有一种创世之战的感觉,荒凉之中的战场,胜者满身伤痕却是一个新的开始。 这是一个崭露头角的颜色!
珊瑚翡翠吉庆有余盆景里的 “海天霞”也很有代表性, 这是明代内织染局染出的罗,一般拿给宫人 裁做春服里衣。
相信每个人都觉得,春天 最有仪式感的事就是褪去繁复的冬衣,“海天霞”就是这种 轻快、明亮颜色!
和节气 惊蛰最相配的是 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十一月月季,最显眼的是 “朱草”,《汉书》中有云,“甘露既降,朱草萌芽”,春雨过后,红色的 瑞草显露萌芽。 蜿蜒向上的瑞草,从它是个花骨朵开始就显眼,“朱草”同理,不用占据大面积,但它就是视觉的主体。
提起春天,不可少的还有 玉兰花,白玉兰对应的颜色是 “吉量”,这个颜色与 《山海经》里, “乘之寿千岁”的文马同名, 它的毛色也带有福寿的寓意。“吉量”不像其他吉祥的颜色那样突出, 淡淡的颜色有着最真诚的寓意。
“紫蒲”本是一种水岸边的植物,它代表了 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张籍的诗句里就有 “紫蒲生湿岸,青鸭戏新波”。之前总觉得,清明就是朦胧的青色,不自觉就带上一点忧愁,也是这次才知道, 紫色可以这么生动,推翻了固有印象!
· 一晴方觉夏深 ·
立夏,除了团扇,最应季的当属竹子,其中 “人籁”、“水龙吟”都在形容竹管之音,“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 一边摇扇纳凉,一边听着丝竹奏乐,消暑的乐趣所在!
“筠雾”说不好是 竹间雾色,还是雾里竹色,但可以想象到, 雾白、竹绿,仙气缭绕。
夏天是最有活力的季节, 景德镇窑釉里红转把杯上面的 “石榴裙”就是这样的 颇具动感颜色, 它是唐朝服饰的流行色,“色挟石榴之红,裙带美人之姿”, 娇俏、生动的颜色就像节气“夏至”!
比之更浓烈的是 “朱湛”,茜草反复浸泡,才能得出这种 厚重的红色,明明和“烈日炎炎”是同一天气,但读起来总觉得 少了一分燥热,多了一分欣赏。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 大暑的日暮时分, 残阳染得山间雾气都微微泛红,飞鸟掠过,啼鸣声荡在山谷之间, “夕岚”不管是从颜色主体还是名字,最适合这个时间!
“绛纱”,按照字面意思 绛色的轻纱层层叠叠,阳光已经被中和了不少,和着一天残存的暑热,飘飘摇摇。
· 却道天凉好个秋 ·
入了秋的黎明蓝朦透白,就好比上学时通读的《前赤壁赋》 “相与枕藉舟乎,不知东方既白”。 “东方既白”色如其名,总能读出一种 酣畅感、凛冽感。
秋日的晴空,最好的颜色就像 万历款蓝釉白花三足炉上面的 “窃蓝”,其实就是 “悄悄借来一点蓝”的浅蓝色,日站君初听到这个说法就觉得有一种 “立秋悄悄借来一点凉”的小俏皮在里面!
“太师青”这种颜色出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蔡太师作相时, 衣青道衣,谓之‘太师青’”,听起来, 和这个清朝的番莲纹冰箱一样稳重!
“香皮”是古纸的颜色,不同于羊皮纸的复古感, 这种灰白的皮色,像一张空白的宣纸,想去抚摸, 意外的古朴自然。
“千山翠”, 它出自越窑瓷色, 白露过后山峦、植物的颜色,灰白一层,隐露青光,温润如谦谦君子。
· 雪月最相宜 ·
冬日昼短夜长,早早就点了灯, “龙膏烛”这种颜色出自 龙膏烛火,《拾遗记》里就有记载, “龙膏为灯,光耀百里,烟色丹紫”。古人在起名这一块,我辈望尘莫及啊!
比它深一点的是 “胭脂水”,因为颜色是 釉色趋近于胭脂水的颜色,就直接这么叫了。“胭脂水”这个名字, 在肃穆庄严的故宫里, 显得有一丝暧昧,却不轻佻。
芙蓉石双耳三足炉在冬日里看着暖洋洋的,视觉上就很舒心!占据主体的颜色 “美人祭”,也叫“美人霁”,衬着 大雪的节气看,色如一位稀世佳人。
冬至时看着最舒服的颜色,日站君觉得是 “蚩尤旗”,通俗一点的描述,是战神红旗一样的颜色。寒冷的冬季,生出一点 热血沸腾的感觉!
故宫建筑的颜色也大有学问!
除了上述的文物, 故宫建筑群的颜色也很有说道,我们的视线经常会被大片的 朱红色、黄色吸引,这里面自然少不了一些玄学的解释。
不过抛开这些, 单单关注配色, 瓦蓝的天,金黄色的琉璃瓦、檐间青绿的花纹、朱红的立柱、门窗,都有着强烈的 色彩对比。
红与绿、蓝与橙等冷暖色调的互补衬托,使得故宫的建筑群鲜明,还富有感染力,这也是让人过目不忘的原因之一!
还有屋顶上的仙人、走兽,从造型到颜色,都值得 细细品味!
打捞起我们遗落的色彩!
参与整理中国传统色彩集合的郭浩老师说,促使他整理传统色彩的重要原因是看到了 日本的审美教育,他发现日本的小学会用, “金茶”、“江户紫”等等传统颜色,辅以工整的书法来装饰走廊。
而我们的传统颜色, 来自诗书歌赋、佛典史籍、医书天象等等领域,不局限于具体的表达, 还多了无限的想象在里面, 艺术语言更加丰富, 相比起平日见惯的颜色,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参考文章:
1、《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郭浩 李健明著
2、《紫禁城建筑的色彩学》 故宫博物院
图片素材:
1、《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郭浩 李建明著
2、微博@故宫博物院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